星期四, 4月 28, 2011

抄一段書

世上的姻緣,有成的,有不成的,都總有一段絢爛的日子。姐姐如今正是身披絢爛。這時風霜雨露,動不動來騷擾搞混,晴有大晴,陰有大陰;因而喜時大喜,悲時大悲。它是開盡的花朵還要開,皺盡的眉頭還要皺。然而我希望她更能面對和寶貴絢爛後的平淡,因為那才是真實、更自然、更長久,才是真正的長相廝守。那時風雨靜息,霜露消散,卻是好花不瘦損,春花亭亭立。
 
摘自《春在綠蕪中》──鐘曉陽

這不正好回應我上一篇嗎?這是我喜歡閱讀的原因,它總是在我毫無準備之下,解我疑慮,給我省思、答案。 

星期二, 4月 26, 2011

談論愛情

當我談論愛情時,我忘了它原來在我手邊。

我以為快要被工作和日常瑣碎淹沒了,而忘了自己是怎樣的人。以前就像前一世。當我不再惶恐,竟以為就此完了。接受它稀釋掉,在一杯清水裡,不再是濃烈的酒使人醉。它變成每天睜開眼就看到和呼吸一樣正常。看完關於愛情的連續劇後,我彷彿突然忘了那種感覺。傻傻的問,要不是拯救,那還剩下什麼。那一個命題。我嘗試尋找。是否接受和包容真實的模樣呢。如果是這樣,那要花多大多長久的氣力。那之後怎麼辦?愛情故事總是關於發生之前,而不是之後。從來沒有人對之後有興趣。期待過後便就此擱著。然後衰亡和消逝。沒有人要知道,一起的兩個人漸漸麻木。爭吵的內容。甚至於就這樣視而不見了。突然我害怕起來。彷彿看到終局。

而我竟然忘了,當我不再惶恐不安,我便是完滿。當我睜開眼就看到像呼吸一樣平常,便是活在當下。我不再需要苦苦因為一些想望而盲目的期許,不切實際的事。不再想太多過去或未來的不能預料。我曾經試過。而亦是因為不想再試而放開手,走過來,遇上你。從此,我學習完善自己的生活,擁有力量。我不再擔心很多事,卻又誤以為這變得不像愛情。

其實我哪用擔心,當你出現在我夢中,夢中我們一起參觀一家有草地的屋子,打算租住而雀躍萬分,醒來後我睡在我們的床上,想起你外遊不在而很想立刻跟你描繪夢中的場景,我知道這就是了,不同形狀的愛情。

工廈

每天都在辦公室出出入入,入電梯按層數,層層停便不耐煩,火速回公司打卡辦公,把大半青春耗在這裡,倒沒想過原來自己對這地方如此陌生,從沒仔細看看大門口的水牌上寫什麼,不知道哪些公司與我們共存在同一座大廈裡,同lift人幹著怎樣的營生。

兩件事令我突然意會到我對身處的環境竟這樣麻木,沒發現有些事踏破鐵鞋,原來就在自己身邊發生。

某天到髮型屋理髮,沒帶書,買份星期日明報消磨時間,合該有事。明明好日不買報紙,買了都顧住讀文化版,太多報章書刊太少時間了,那天卻閒得慌,打開來細閱,看到一篇報導,介紹環保媽媽在工廈天台闢出小田圃供區內人士租用種植,租金便宜,更提供基礎有機種植班,一看大廈的名字,赫然就是辦公室的所在地!而我竟不知情!當時只想立即回公司引證,也沒差太多,第二天lunch time,我已經掏出學費乖乖報名,現在上班竟有個好去處,隔兩天就到天台處晃,看親手下的菜苗長高,透透氣,店長超nice,說明天送我些番茄苗,如此偷閒十分鐘,看飽綠色植物,回到十三樓又是一條好漢。

更巧合的是,朋友知道我對塔羅有興趣,傳來一些連結,分享她買牌的地方,竟然又是在同一座辦公大樓!我無言了,立刻趁午飯時間去逛,竟然在開班上課呀,太高興了,我不就是想學嗎?我立即聯想到law of attraction去,定還是平時我在half asleep,根本沒睜開眼看看四周的人和事。

想想,不對,找天還是要逐層樓探險去,難保不會找到更有趣的事情。

我就知道對面的工廈有明茶房,究竟這些工廈裡還藏著什麼?能給我什麼驚喜呢?

星期三, 4月 20, 2011

編輯《天空之鏡》



十月某天,上司把一疊文稿交給我。厚厚一疊純白A4紙擱在案頭,密密麻麻爬滿了文字。這刻是神聖的,終於等到這一天,我‧成‧為‧了‧黎‧堅‧惠‧的‧編‧輯!而《天空之鏡》談的更是她的靈修之旅。一直相信energy,亦追隨了黎堅惠的靈修文章好幾年,焉有不歸功於The Law of Attraction之理?

從不諱言少時已是「黎粉」,即使不會當做偶像來拜追著要簽名,她的書和稿皆不會錯過。友儕一直稱她為W,或許是自Channel W一欄開始已有的默契,顯然,魏紹恩言中了,Winifred did play her cards right。一位時尚寫作人會被大家當做icon看待,是一種地位,一種指標,亦是一種厲害。而竟然有天,我能親口稱呼她做Wini,立即記起鄧小宇一篇寫Tina Chow的文章,他說起當Tina 提到Calvin Klein時只叫他做Calvin,沒有Klein,顯然她和Calvin Klein的交情是on first name basis,誠然,由W進化到Wini,我也有點飄飄然。

由《個人裝備》的成長歷程開始,到《87-07時裝時刻》的精彩時裝時刻回溯,《天空之鏡》的大題目同樣使人凝神屏息,由翻開大綱那一刻,在辦公室的下午貶下眼便過,飛快讀著手上的原稿,去到最緊張之處時,發現竟是未完待續,原來其時Wini還在為第三部和四部趕工,雖然很心急,但我知道我需要耐心,黎堅惠的讀者一直都不怕等,因為她從來不會叫讀者失望,每次出手,都有突破。


早知道此書關於靈修,但沒料到整個閱讀的經歷和情緒會如此跌蕩,專注力由開始時貪快,到後來需高度集中;感覺由興奮、訝異、驚奇、恍然大悟,再輾轉變成感動。事後甚至有股想要給Wini寫封答謝信的衝動,就像她在《個人裝備》裡刊登的fans信一樣。這還只是讀完文字稿後的感覺,後來開始跟ARR的SK和設計師反覆碰面,改善設計版式,一步步去加進手繪圖畫、Wini的手寫筆記和大量照片,閱讀經驗變得更震撼立體。而其實,我根本沒幫上什麼忙!

本身是雜誌編輯出身的Wini根本不用編輯操心,她把一切都打理定當了,包括配圖、圖片說明、注釋,一切一切,她都先做到最好。而設計方面,她亦跟SK合作無間,無論是用色、開度、版面……都是不計成本地要做到最精緻,當中所費的心力看來容易,但如何把對細節的執著具體地呈現到書裡,就講究深厚的功力,不是一般的圖文書可比爾。很明顯,從一開始,W已經有一盤完整的概念,像一個統帥般,把一個旅程變成一本書,再推展出去reach out更多大眾。


包裝之外,書的內容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-------相信所以讀者都會同意。《天空之鏡》讓我們重新認識W,意料到她其餘的面向:書的序幕由門小雷的漫畫引領讀者一起從城市出走,自然會把女主角想成是她吧,畫面中我們看到在日常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以外,W亦會有所困惑,有更高層次的追求,於是她收拾行裝,向未知的旅程出發,如她自己所言:「這是一個旅程,像我的其他著作,寫時裝而不是光寫時裝,寫旅程也不真是寫旅行。」當中經歷的高底跌盪,戲劇性變化關於內在的改變。

她在書中提到,靈修很大程度是要學會放開和接受傷痛的經歷,把它們轉化為正面的課堂,使自己能重中學習,邁向更美好的人生。到南美的旅程當中,從秘魯去到波利維亞,到達天空之鏡,再回到香港,Wini和讀者分享的,除了遊記,亦是有她整個人生經歷和反省的幾步曲,坦白到近乎赤裸,尤其談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創傷,寫和不寫之間,肯定經過很多掙扎和考慮,最後W仍然決定以自己作示範,引領讀者像她一樣逐步拆裝,放下,坦率面對自己的過去和各種心魔,重新出發。

這是原文,好長,刪減版登在《城市畫報》277期,荒島圖書館4內。
謝謝編輯擊凡!

星期二, 4月 19, 2011

海洋公園

喜歡看魚,所以喜歡去海洋公園,他卻說竟有廿年未去過,剛好海洋公園有新的水族館,正是上佳藉口去一趟。

對於荔園,只有模糊記憶,記得偏心的幼稚園老師跟男友帶我去過一次,記得那次拋銀仔,得到口香糖,記得手裡執著一包不知名零食吃了個痛快,記得那次在回程巴士上,我枕著老師的體香,睡得甜香,這麼久遠久遠的一天,小孩子卻記得那麼牢。

回憶是很重要的,一個真正好玩的樂園也是很重要的。

海洋公園,是人大了後變得真正喜歡,差不多每年都去,探探那些魚,在摩天輪上看海邊的日落。喜歡它正如喜歡位於鑽石山的南蓮園池一樣,有特色的主題公園的確會叫人更喜歡一個城市,有特色的公園是不能倒模的,不是虛構,只此一個,人們能與之建立深厚感情,一個地方除了是一個地方,亦盛載著人們的感情和回憶。

海洋公園既是遊玩的場地,亦有教育/保育意義,至少它是香港少數能讓小孩子看到動物/海洋生物的地方,我雖然懂得動物理應在大自然裡生活而不是在一個水族箱或籠子裡,但當我想像到我們可以一世都未見過大笨象或海豚,除了在電視機前,我就覺得很悲哀。

此行第一時間便去了新建的夢幻水都,以新的角度欣賞魚類,觀感像欣賞一幅幅奇幻海底世界的畫,有些玻璃更建在天花,讓魚在頭頂游來游去,真的可以怔怔看上個把小時。











那一個下午,我們大概玩了半個樂園吧,太多景點逛不完,日已經落了,坐在纜車上,我想起曾跟你在貓空,也是坐纜車,在山谷中讚嘆綠的顏色,其實我們總記得吧,這些情節就像偶像劇一樣,曾跟誰一起遊園,沒有遊完,曾跟誰在半空中拖手,在摩天輪裡轉過幾圈.....

小孩平時想玩可以去遊樂場,但大人除了消費,可以去哪裡呢?我懷疑此城的大人都不愛玩,除了陪小孩,大概不會漫無目的地瞎逛,看看花草樹木,坐纜車,欣賞海洋生物,過另一座山頭玩瘋狂剌激的機動遊戲,而其實,間或來一天遠離城市,只顧嬉戲的日子,把煩悶隨著跳樓機的速度感而疾呼出來,看著四處的小孩看到魚類驚奇的樣子,蹦蹦跳,也不錯。

p.s.今年務必要去萬聖節的鬼屋,每年都恨去,最終卻沒去到!

星期四, 4月 14, 2011

喜歡街市



可能因為喜歡逛街市,才慢慢喜歡煮食吧。

特愛家附近的油麻地街市,連綿幾條街,就在繁鬧的街道兩旁,人們左穿右插,七彩的尼龍布左搭右搭,每個檔口都有一個故事。最喜歡去波記隔離吃牛腩河了,甚至在腦海為那兩姐妹店主構想一個電影劇本,嘿,每一區的街市大排檔都是寶藏呢。也最喜歡菜販擺疊得整齊有致的蔬果,抓上手還是濕潤的,讓人嗅到泥土的氣息。有些菜販特有品味,入些形狀或品種古怪的蔬果,一看便知支持著本地或有機農業,總是擔心他們做不長。

如果我可以開店,除了書店cafe花店,便是水果檔吧,琳瑯滿目,樣樣新鮮的水果,引證了「所有顏色都是從大自然來的」這句話;我的口味似阿婆,最愛乾貨店的鹹蛋、鹹魚、火腿、蝦米、梅菜.....混出一陣陳味,加上貓貓....家品店更可能藏著舊時的寶物,光是找到紅A的蘋果膠杯已很開心。有時街市又會有專業的香料店,原支肉桂不過五塊錢,是不是很想叫西式超市去死呢?還有咖哩粉黃薑粉紫茴香呢?

煮印尼或泰式菜時,便去跟南亞裔人雞同鴨講一番,順手帶走包盈多撈麵和青檸檬,其實我很想試試他們的小食呀!還有賣河粉、粉皮的麵條舖,帶走的膠袋總是油油的,一片淺粉紅的豬肉檔和相比下少得可憐亦很難找的牛肉檔,那些豬肉販總喜歡喊顧客做靚女....賣花卉盤栽的、南乳餅乾和花生米脆卜卜的、嫁娶的椰子香燭的都很好逛,老人看店的紙紮店更是傳統文化學院呀,曾有人花十五分鐘慷慨教我怎樣拜四角......有時更有夜冷店啊,五蚊一件衫一塊舊花布,仲想點呢。

喜歡逛街市,也喜歡看街市的人:買菜回家的主婦盤算煮什麼好、愛爆粗的嬸嬸大聲叫賣、被強迫一起買菜的小朋友穿著拖鞋、腰彎得不得再彎的婆婆每天堅持開檔,我像一個傻瓜似的纏著人問這問那,街頭街尾來回走因為總是買漏abc....當每人挽著菜離開,他們都想著家人吧,構想烹調的步驟,想像一飯桌的豐盛。

每次逛街市,都使我覺得自己真實的、卑微的活著,而且有那麼多人,與我一起真實的、卑微的活著,為了食餐好,幾蚊幾蚊的交易,同時交換心得,經驗,人情,那樣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