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8月 22, 2014

人性

學會接受,這就是人性,你我他亦可能,不堪一擊。

當那條線拉得太緊,千萬種因由而做的事,並不一定向著真善。或者在他的立場,那便已是正義。人類擁有的陰暗面,黑洞一樣不見底,每次都挑戰底線。比更壞還要壞的事頻繁發生,現代人的悲哀,是每天接收這些資訊,以視頻親證赤裸人性,卻依然要如常生活。我本想形容它為惡劣,但我不會再了,不會再問,為何會,為何能夠,何以至此。當歷史不斷重複而沒有帶來改變,所要學習的是去明白、正視,這原是我們一部分。

但同時,它可以反照出人所能煥發的光芒,比得上宇宙最亮的光。大不了一死,殺或被殺,一條性命牽動著家仇國恨,也還是一條性命,個人的選擇。

弟弟自小喜歡辯論,愛把事情推演為最激烈的假設,假若XX會死你會點,原來非常貼緊現實,做人最終要面對的問題不過如此,殺或被殺,橫死或豎著死。

穿上他們的鞋子,穿上另一邊的鞋子,就算了解到千萬種原因,我能夠肯定的,是我不認為這是解決方式,我知道我的選擇。已經太多人以生命作控訴或脅迫,聽不到的人仍是聽不到,或假裝聽不到。

不再問為何,倒要問,怎樣才能令這些聲音更為響亮。

為被犧牲的人默哀,願所有戰地記者平安。


星期六, 8月 16, 2014

以前

昨夜聊天一如往常,直至夜很深。

無端談到以前,與每個人待在一起的回憶,清晰依然。我伸著手指數,每一個她或他,原來給我帶來了,泛光的碎片,經年月拼湊,以奇怪的方式被記取,成為我一部分,無用但珍貴,叫人不禁微笑。

但他們都到哪裡去了?過著怎樣的生活?茫茫人海啊。

有些人,我記得她穿的衣服,有的,記得他駕車的姿勢,有的忘了是怎樣吻起,第一次牽手,完事後的依偎,傷害,或被傷害。種種生活習慣、相處模式,原屬每個獨特的情人,與我調和,十多年時間,轉化了一世又一世。與每一個人待在一起,都像經歷了一次新的生命,曾經深深貼近,分享所有,斷然脫離,沒有最後。剩下了這些片段。

我問他會記得什麼,我與他之間,自己默想,這畫面、那片段,我都會記住,仍然將會最無關痛癢的旁枝末節吧,無用但珍貴。

其實我並沒有任何值得別人用情之處,卻得到這麼多,戀愛至為神奇了。




星期三, 7月 30, 2014

草稿

原來有天我可以對過去銘心刻骨的愛情挫折一笑置之,誰想到呢?
女友彷彿正踏上那條舊路,陳腐庸俗的套路,但對當時人而言,那便是天便是地,企及本個宇宙。而當宇宙崩壞,便手足無措。
每天的練習都是新的,當我不再哭哭啼啼,與現實世界更貼近,鍛鍊原來更大.....

前夜與K聊到書寫的障礙,打開博客,重閱一些草稿——好多次,話語開了頭,找不到結尾,就這樣擱著。以上一段是去年寫的,陌生得不像出自自己之手,也忘了當時的情緒,想要表達的事。

這些話有時啃在心中,俗務太多,沒空消化,轉眼丟腦後,有時未寫下來已經想開,便覺得不值一提,但更大原因,是不再習慣把私密事情和情緒大刺刺示人。謹慎並非我所願,語塞了一段頗長時間,可能要從記事開始,重拾對話——我與我自己的。

星期五, 5月 16, 2014

讀胡晴舫新書《懸浮》


饒雙宜:城市主角




陳綺貞的〈流浪者之歌〉MV,看得掉淚。影像一開始便有一句話﹕「每個人身上都拖着一個世界」,就此展開活在不同角落的人的故事 ——草原上騎馬的男子昏倒了、有易服癖的上班族面對內心和現實的掙扎、單身懷孕女士哭着欣賞身體變化、喪妻的日本男子把骨灰撒海上。生老病死,每個人只要活着,都得面對以不同形態呈現卻是相同的命題——沒有人了解的龐大的孤獨。
害怕孤獨的人,需要緊緊抓着一點什麼,以肯定生存的意義。物質、金錢、權力、戀愛婚姻——藉以填補各自的黑洞。如果〈流浪者之歌〉試着歌頌人們的這份勇敢,胡晴舫最新小說集《懸浮》則殘忍的告訴你,這些舉措根本無用。
若是不敢面對靈魂深處的真實,即使得到種種物質、金錢、權力、戀愛婚姻後,只會仍舊懸浮半空,因為這些事物總有天會消散,速度比你以為的要快。
以十篇短篇串連的大圖畫,《懸浮》的主角,仍然是胡晴舫擅於書寫的城市。主人翁們在香港、台北、日本生活,到東京、紐約旅行,窮富皆有、男女老幼,背景迥異看似毫無關聯,卻因一些微妙的設定而有所串連。比如首篇〈笨蛋〉描述一場交通意外﹕年邁的老太太溜狗散步,不肯讓路予後面的年輕人,年輕人因趕時間踏出車路而不幸被車撞死。下一篇的女主角,同樣目睹這場意外,但是陌生人的死對她的生命全無影響,她要煩惱的是另一些事。這種寫作方法,突顯了城市裝載了萬千命運,千絲萬縷,但眾生之間往往擦身而過,中間的許多阻隔,讓他們只看到和在意自己眼前的唯一真實,不見別人。
城市裏的「他者」故事
這本小說集便是要呈現「他者」的故事。輕描淡寫之中,胡晴舫試着把關心的議題嵌進情節裏去,沒放棄她的思哲批判。〈惡妻〉談婚姻,也藉死去的男作者帶出文壇悲哀;〈相逢〉點出年輕人拖延畢業,只因不想費力讓工作定義自己。他可能知道世界野蠻,社會貌似再文明也還是弱肉強食,縱有理想,也得屈膝於權力下。女人或許還能以身體為本錢,但小美最終因她的美貌和身材而死;〈花生醬〉描述老夫與老妻政見不同,他氣她是無知婦孺,竟打算投票給敵對候選人,以一齣鬧劇點出台灣的政治狀態;〈春夢〉雖以闊太試圖買男妓尋快樂而為自己消逝了的青春唏噓為主線,我卻非常在意闊太與丈夫通的電話,他在內地賺的大錢,從何而來?金錢堆砌出的華貴外表,是否快將崩塌?

生活總逃不過規範
藉種種伏線,胡晴舫要點出的是,每個人的生活片段,都被社會形勢、既有的倫理、城市潛規則規範着,有些人苦苦掙扎,傾聽內心欲望,表面遵從這一套,卻另有依歸。如〈送別〉裏在社會階梯上層的彼得,依賴並戀慕他的男管家。另一些人,即使依循主流的價值觀和遊戲規則去做人生選擇,卻不見得特別快樂。曾讀過胡晴舫的另一篇文章〈壞掉的小確幸〉,當中有一段﹕
「我不確定現在還有沒有所謂『正常』,還有沒有所謂壞掉。霍布斯邦說二十世紀是極端時代,當整個世界都爆炸了之後,只剩下碎片紛飛,主流在哪裏,什麼才叫正常,到處皆稱邊緣、另類,中央卻只剩下一個大坑——因為已沒有正常這件事,所以壞不壞掉其實也只是個人選擇,沒人說一定要拿文憑當律師養孩子才叫正常,不結婚打零工人性戀(humansexual)就不正常。」正是此書的最佳詮釋,胡晴舫為這些人悲憫。她揭開「正常人」的外殼,把他們隱藏得好好的「邊緣性」呈現——那些不能見光的欲望,與身體有關,與內在有關,與情感有關。
每個人也值得書寫
胡晴舫並不帶批判或同情眼光看待「正常人」或「邊緣人」的虛偽、懦弱或勇敢。財富、身分、地位、政見或會將不同人分隔,最終每個人——無論是大人物或小人物的故事——同樣值得書寫,因為每個人面對的辛酸和寂寞都是一樣的,跨越國界、性別、階級、議題。要是我們對他者能懷有這種同理心,即使城市生活艱難寂寞,懸浮半空找不到落腳的地方,也能緊緊抓住彼此而得慰藉。
放在書末的最後一篇〈那夜我們站在酒館外聊天〉,花了很長的篇幅描述曾經繁華的一座城市的頹敗,要是生活環境那麼虛妄,還剩下什麼可以相信?胡晴舫以最後一句作結:「我們來到此地,就為了此時此刻,像這樣活着。出其不意,你給了我一個吻。」
編輯 趙希彤
fb﹕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undayMingpao
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

星期一, 4月 28, 2014

拜四角

如果成長有一種儀式,我覺得是拜四角就是成人禮。

每人宗教不同,我沒有宗教信仰,但還是做足這些傳統事。不認為是迷信,而是我相信這世界不只有活生生的人類,很多靈魂靈體與我們同在,而我試著以他們的方式表示,對他們的尊重。

那時搬到土瓜灣有沒有拜?沒有印象。四年前搬上山倒是自己打點。家母自然掛心,搬到荒山野嶺,為讓她或自己安心也好,即使不懂,也跑到售賣香燭元寶的地方請教店主。遵從指示買了各式物品,請媽媽的契媽代擇吉日,依照各步驟認真拜起四角來。記得當時,感受著嚴肅氣氛,突然了悟,得學會自立了,離開家,便意味以後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。

昨天與曹兒再拜四角,幸好得好友打點一切,教導我們儀式的意義。當我們靜靜看著香燭燃點,不知她心中怎麼想,我只再一次覺得,自己竟然已是一個大人了,就算心境多麼孩子氣,也不能再以年輕做為一切藉口。

而同時間,這也是值得自豪的事,靠自己雙手,過自己想過的生活,甜酸苦辣都是經驗。希望曹兒能在山野小屋裡享受她的成人禮。而我有好友當鄰居,理想生活變得更加完滿!

星期六, 4月 26, 2014

逛書店

逛書局,找不到what.,不過見到好多暢銷書。自然知道一直在做小眾的事,也要了解大眾喜好。新書區就是賣得好的書,沒什麼興趣,轉到流行讀物那一區,翻翻揭揭,同樣皺眉。

不夠漂亮是原因,內容也是問題。有些文章適合網絡看,消費完那個話題,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,百姓接觸何種資訊或八卦,就算數。印成書,好像有點對樹木不住。

一本書是商品,但對於我,至少保鮮期要長久,下年或下下年,或十年後,也不會過去,仍有價值,仍有啟發。

編書是我的工作,尤其開始策劃選題,更希望做的每一本都能夠達到我對其他書的期許。每天接觸那麼多資訊,還有什麼是讀者需要的呢?值得他們花時間閱讀。曾經有位前輩說,一本書最少要做到一杯清水,無味,但喝真清甜,解渴有益,也是人體需要的。我認為如能成為茶或酒就更妙。

連我也漸漸讀得愈來愈少,出手定要更精準。

最後,我把亦舒和《四分之三的香港》帶回家。


星期五, 4月 25, 2014

少女漫畫的啟發

某夜與他告解:原來我也不過是在逃避和掩埋,與某些人的關係。
沒有努力,take了一個easy side,便理所當然地置另一方於不理。
已經好多年,理應是親近的人,卻隔得好遠,然後反過來埋怨對方不是。
有時我會推在是與非之上,試圖以理性和理據加以說服和說明,我的選擇。
其實我未付出過一丁點努力,或者理解?於是水便變成了冰,把一切封起來。
我是否也可以主動去做點什麼呢?一點點也好。
讓他明白我,或者明白他,即使他根本不需要,需要的,可能是我自己。


以上是讀畢某個少女漫畫的反省,所以我喜歡故事。

星期一, 3月 10, 2014

關於工作

有時會質疑,是否真的享受自己的工作呢?

就像這一夜,周日,困在家,想把文章趕出,卻被懶惰打敗,寫得非常非常慢,每一分鐘都會問自己,為什麼不肯坐下來好好寫。

沈悶是因為拖延而把時間都拉長了吧,如果可以早點完成,便可以讀本書做做包什麼的。

於是陷入自責裡。

前天試著整理混亂到極的電腦檔案,把文章好好archive。這向來是我做得最差的一回事。仔細想,也是對自己工作的不尊重。如是者消耗了一個下午,過程中少不免重讀劣作,好些已經不記得了,才意會,它們便是我每天在書桌所花的光陰的證據,每一字每一句。

雖然總是不確認,究竟誰曾讀到過這些文章,又得到什麼得著,至少那是我生命的一些記錄。記錄了陌生人與我分享過的故事,記錄了自己的某些思想。

在寂靜的空間裡,反覆重聽錄音,將之變成文字,組織思緒,梳理句子,冒著斷腰骨的危機,默默工作,真的非常枯燥,可過程縱是難熬,文章是無罪的。我的職責是把人們告訴我的事,讓更多人知道。

沒有捷徑,只能好好做呀。



星期二, 2月 25, 2014

拉筋禪

早起,卻比未睡前更累。

大概因為連日坐在書桌前上網煲劇打稿,骨頭齊聲抗議。今晨實在受不了,打開家門,在陽台中打起散式拉筋。陽光未算明媚,但比濕冷的日子好得多。穿著家居服竟覺有點熱,春天的氣息顯然在旁靜待 。

由古怪的腿步動作開始,一組一組,獨自重複揮動四肢,總會想起以前習太極,師傅就在前面帶領,把動作做得更誇張徹底,憑記憶跟著做,心也沈靜下來。

無論是時間或身體的管理,都做不好,身體的節奏容我反省,怎麼明明知道卻屢屢由著懶惰恣意主宰?

三十分鐘過去,間中有放棄的念頭,把某些沈悶的動作刪走,仍然咬下牙做下去的原因,是我知道我需要這些獨處,遠離娛樂資訊工作,對自己更加專心。

最後的儀式是躺在拉筋椅上,把腿高舉起來,讓酸麻之感爬滿身軀,以一首純音樂的時間冥想,再換一支腿,聽多一首歌,感覺好得多。

我在腦海盤算,今天要完成的事,明天要完成的事,希望能夠打起精神,用心工作生活。把禪意帶進內心,就是時刻都覺察,我正以怎樣的心度過每一刻每一天。


星期二, 2月 18, 2014

Work like a dog 之日常

好像連「進入」的過渡和熱身都省下,2月一起跑便整個是瘋狂狀態。

剛剛八點在西九訪問,與一班青春貌美的年輕女子一起,或許我老了,只覺吹到發瘟。摸出僅有的保暖裝備皮手套套上,她們自動幫我拎錄音筆,有幫助長者的況味。幸好他事先給我頸巾,不然因為炸雞而引發的小病,好不容易吃了數劑中藥控制下來,勢必大爆發。但不因繁忙工作而低頭的霸氣是,做完訪問,我行畢整條長廊回到渡船街買添記法包,而且就算風勁,亦死都不入商場兜轉。

在城市邊陲眾多膠壆圍欄包圍的工地走過,不勝唏噓。城市變遷,天天發展,模樣不再熟悉,各處承載的回憶唯有在心中留下痕跡。可幸添記仍然小巧溫暖,法包卻已由$48變成$60。大城小事,人人掙扎求存沒有例外。法包和餡料顯然縮水,但有機會仍要幫襯,它的存在,已是最大安慰。

沒有力氣搭火車,在計程車上乾著啃包,以為終於可以回家休息。準備攀樓梯之際,作者的長途追魂call已經響起,於夜晚11點......回到家她還未收線。放下包包,很想放工,但還有電郵要send,今天只不過是周二,而明天更加大鑊,三檔訪問,願主保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