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0月 22, 2012

呢喃 二

又來到一年的這個時份,空氣漸漸帶著秋天的味道。

是一起經歷的第幾個秋呢?總是不太會計算日子,紀念日什麼的, 從不放心上 。但中秋是一個標記,我仍然清晰記得那天的一點一滴。明明在網上閒聊著,轉眼你出現,坐在我對面側著身看書,忘了是讀什麼來著。我在電腦上呯呯啪啪,裝模作樣,其實哪裡有心情寫功課,你知道afterschool wifi 的密碼吧,我當時默默唸,我的少女心事...

很快我便放棄與文章糾纏,我們在街上買了一隻喜洋洋燈籠,好吵好醜,拎著在街上晃,發出噪音,笑。晚餐的甜品,是你親手餵我喝的一口咖啡,我當時大概笨拙地吞下了,來不及反應,我心裡想,天煞的,這明明是突襲。那是我喝過最甜的咖啡。

前幾天你出差了,生活亂糟糟,要比往常都牽念,大概是季節的關係吧,往事浮上心頭。時日無聲過去,你竟仍在我身旁,沒被我的偏執嚇怕。每次我發作,你便以耐心包容我所有無理的,對愛情的幻想。我總不確定怎樣將抽象層面的東西落實到關係裡,笨拙地做出相反舉動,還好你的寬大足以將我性格的缺憾引導到安全地方。

親愛的,謝謝你。

呢喃 一

昨晚竟又與你聊至清晨,鳥兒開始高歌。

我不禁流下眼淚,即使每天賣力活,臉上掛滿笑,我們都知道,某些事,仍在。當談及天空所承載的,予以誰和誰那無言的,雲的變幻,你說我們都一樣。我總怕會消散,我怕不被記得,而你不介意,並告訴我那並不要緊。我努力去認知這一種真理,慶幸我們的天空能夠連在一起。當清晨來到鳥兒歌唱迎接著另一個明天,我緊握你手,道一聲晚安。

親愛的,謝謝你。


星期二, 10月 16, 2012

記影像日記



以上是我近一個月的look,天天肩上都掛著它。

一直習慣每天帶著相機外出, 雖然拍攝有同事代勞,採訪時也必定會拍下要緊的畫面,畢竟同事與我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樣,未必知道文稿需要配怎樣的照片,我拍的有時可以充當後備。自從有了這部單反,有時甚至就自己拍去了,省下同事山長水遠趕來拍拍滾水淥腳趕下一場,他們一日數單assignment,拖著大箱器材跑來跑去,看著都覺得累,而且我喜歡拍。

之前與W猶自怨恨,別人的煮食記錄美得著雜誌,除了自然光和盛器的分別,相機亦是重點,所以有了這部 canon  eos 650 D後,我比以前更珍惜,誓必拍出像樣的廚藝練習。除了本身的18-135mm 鏡頭,也買來一支40mm,弟的50mm不常用,亦變成我的囊中物。這次我更誠心地去買了保護鏡、相機袋,彷彿回到中學初初接觸攝影的日子。

作為一名機器白痴,此機有不少優點,其graphical interface和觸感螢幕是救贖,即使沒看過說明書,也懂得操作。我喜歡可以翻出反轉的螢幕,高高舉起就能不靠別人輕鬆拍下合照,不會再歪來歪去沒進鏡頭沒拍多久就放棄。有時,我從view finder去捕捉所要拍攝之物,有時不想太張揚,就按一按short cut在螢幕上注視拍攝者,對象也就不會太緊張。相機by default的一些模式和filter也好用,連執相的過程都省回,不禁讓人慨嘆科技的日新月異,還與朋友笑說,可能只欠邊拍邊upload上網的功能吧!

這些大概不好算是心得吧?相機怎麼算好呢?其實我也不曉得,也不太執著,用來簡便順手就好了。其實每部我遇到的相機,我都喜歡,無論平貴,因為它們幫我記錄了很多轉眼即逝的時間,人臉,姿態。高質素的器材,能夠更細緻地呈現影像,也許到後來會覺得太殘酷了,明明消散了的事,連毛髮都如此鉅細靡遺地烙下,連帶金色的陽光。

不過我還是會拍,以此記錄, 學會以溫柔的眼光,看待這個世界。

pinterest那邊,可以看到我過去一個月的練習,仍在間斷地upload,閃閃,也分享了她們對「一日一相」的相法,看著照片和文章就覺得,我們的視野,還真是滿相近的 :)





星期三, 10月 10, 2012

貓友











山中總有些不怕人的貓咪,夜深路人稀少時出來探險,有時要開貓會議,東一隻西一隻,眼睛越習慣黑暗,便發現得越多。
蹲下來跟牠們談一回貓話,總會有一兩隻主動挨近腳邊,摸摸牠的頭,更會主動送你回家。
這些貓朋友極可愛,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,不知會否覺得我煩瑣的生活奄悶到極?與牠們浪子般的生涯相比就是失色。牠們亦步亦趨,尾巴吊得高高地,走兩步路要是得到舒爽的按摩,更能提起勁與你繼續走。而每每到達終點,也不在意慰勞的貓吃,燈一亮,便一溜煙跑掉。
我珍惜每次牠們送我回家的緣份,勞累的生活是這樣變得可愛的。


星期一, 10月 01, 2012

木瓜樹




一年多前搬到山上,老好業主為我們植了一株木瓜苗,它很快長高了,但一直沒結籽。

漫山都是木瓜樹,看著其他一年四季都長滿纍果實,羨慕得很,回看我們家的,除了撐開的葉子,仍舊光禿禿。鐘點姨姨英姐告訴我,木瓜樹其實有性別之分,只有母樹產果實,公的只會開花。果園的人若知道長出的是雄性樹,大多不留,我聽後失望的問他:「我們要不要也砍掉它重頭再種一棵?」真是嘴饞又冷血,大概他討厭吃木瓜(其實是重情),我們也不知那來劈樹的工具和經驗,木瓜樹一直留著。

原來它要鍛鍊我的耐性,一年過去了,某天我驚奇的發現,樹上疏疏落落的長出了幾棵木瓜,與別的樹相比,產量少得可憐,但也夠我開心的,每天都期待著看到瓜果黃了後,摘下來煲湯。然後,某天他在花園中大叫,赫然發現龍眼樹上掛了一隻巨型猴子,可惜當我直飛到現場,牠已被聲響嚇走,只聽見樹葉沙沙。我倆大笑不已,因當時我正巧換衣服,整個的衣衫不整,還忙著去搶相機。

靜息下來,我開始擔心木瓜們不知能不能逃過猴兒的魔爪,果然!隔了兩天,只見最近地面的兩棵木瓜,被啃去了一大口!氣死人,我心中不停咒罵臭猴子,竟敢動它們的念頭,滿腦子都是我的木瓜我的木瓜呀!但其實,滿山的樹,根本都不屬於我,即使長在我園子,猴子難道會分辨?愛分辨的只是人。

他扶來梯子,將被牽連的木瓜摘下,我以為不能吃了,卻也驚奇,果肉原來已經變紅,我將猴子吃過的部分切掉,吃了一口,不夠軟稔,心中惋惜。我將數棵木瓜就此擱在飯桌上,出門工幹去。在花蓮的光合作用農場採訪時,我問吳農夫木瓜性別之疑,沒料到家裡那一棵,原來是雌雄同體,長出的木瓜長長的最好吃,我暗暗自豪榮耀起來,也更期待 。

猶自慶幸能夠遇上真正懂得大自然的人為自己長知識,回到家,竟見早前摘下的木瓜未被丟掉,不單如此,它們更變得黃熟了,我大喜過望,急急剖開來品嚐,那種甜,是經過萬水之山的。

這棵樹呀,幸好沒有被砍掉,下次誰來,一定摘給你一棵,下次猴子來,也請牠們吃自助餐,更不吝嗇野生桃子柑桔什麼的,每次英姐來,都在園中給我辨認出不少不知名的植物。

大自然待我慷慨,我也不要負了這番美意。 

(pictures taken with Canon eos 650D )

抄書




Henry David Thoreau 說:

「我到林中去,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,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,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,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,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。我不希望度過非生活的生活,生活是這樣的可愛;我卻也不願意去修行過隱逸的生活,除非是萬不得已。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,要生活得隱隱當當,生活得斯巴達式的,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,劃出一塊刈割的面積來,細地刈割修剪,把生活壓縮到一個角隅裡去,把它縮小到最底的條件中,如果它被證明是卑微的,那末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完全認識到,並把它的卑微之處公佈於世界;或者,如果它是崇高的,就用切身的經歷來體會它,在我下一次遠遊時,也可以作一個真實的報道.......

「我離開森林,就跟我進入森林,有同樣的好理由。我覺得也許還有好幾個生命可過,我不必把更多時間交給這一種生命了。驚人的是我們很容易糊裡糊塗習慣於一種生活,踏出一條自己的一定軌跡.....」


李圓恩說:

「爬山跟其他事物比較,有時簡單許多,面對就好了,總會過去,把路走完,把心裡想像的那座難爬的山移開,然後你就會獲致一種「比較來」的快樂,曾經的困難顯得容易,容易變得值得珍惜。光只是晚餐可以點頭燈吃飯,搭帳篷時沒下雨,有水喝......這些零星的小幸福,收集起來就會發現,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。」

許多記憶疊覆成一齣齣流動的畫面,交織、錯落,當人未注意到大自然時,祂一本從不刻意的慢條斯理,遵循著一種既有的秩序。我獨坐在一處空闊寂然中,陽光強一 陣弱一陣,或許雲控制著強弱的開關。鳥聲這裡一處那裡一處的喚著,卻仍舊令人感到一種寧靜。風拍打著箭竹,發出沙沙的韻律聲,我有點冷了。乾溪床的大石 處,有許多草花躲在下頭。每一條小小路徑的通往,都有它存在的意義......」

 「今天我選擇從另一條路進入,生命有有許多入口和選擇,可以進入,可以離開.....」



最近買來兩本書,隨便翻翻,都是提醒,它們分別是:

《湖濱散記:樹林中的生活》— Henry David  Thoreau 

 《聆聽: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》— 李圓恩



200年前和後,生活彷彿沒有任何改變,掙扎仍在,人們選擇到山中去,聽花樹蟲鳥的教誨。
這些書也令我想起村上春樹, Oshima的林中小屋、軍人、卡夫卡進入了森林後,出來後便不再一樣 。 

影像日記 4

好樣

台北日常

一個人喝湯

自然的音符

樸拙的杯子從花蓮帶來


怱怱的旅程,有點累,但難忘。

在台北街頭閒晃,因為一個人,隨心所慾。一向沒有目的地,因為只要有,我總會去了相反的方向。是次遊覽台北的方法,是想去一片店,先坐計程車到達,發現現場沒有照片或推介文說的好,五分鐘逛完後,便沿著街道探索,瀏覽牆上的塗鴉、路牌,舉機亂拍。

最難得是擁有大片閱讀時間,於旅館床上,書店裡,火車中,在燈光明亮的酒吧,點杯酒,坐在吧頭閱讀,沒人打擾。要是在家又有空,總顧慮著要做點家事或做個飯,讀書時間變得非常零碎。旅程是重拾書本的絕佳機會,一口氣完成一本又另一本,非常痛快。

奇妙地跟李傑碰了面,明明在香港就不會相約的二人,只偶然碰面的二人,合起來對話不超過十句,身在異地卻彷彿提供了楔機。我的好友之中,有頗多是在外開始建立較深認識的,是否不被俗務纏繞,更容易認真的溝通?我對地方的回憶,總因此與人有關。

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到花蓮採訪,實在沒有比我更幸運的人了,工作之餘認識到好朋友,了解到當地的民情風土。在農場閒逛,將美景都收攬在心中,農夫的小孩更為採來野花當做禮物;在文創小店買物,店主以咖啡甜點招待,熱情地分享她的感動,繼而感動我。

身在花蓮,人自然回歸到真正的生活裡,不被生活的煩腦瑣碎倒過頭來消耗掉。極多充滿夢想的人,將夢想當如呼吸般理所當然地每日實踐,可佈呀!不禁反思,自己究竟有沒有叛離過,放棄每一個可以更美更好或更純粹的選擇。是否只挑了容易的?將某一部分妥協掉否決掉?

給予答案實在言之尚早,只能夠將感受好好儲下來,將陌生人對我的窩心招待,新相識的正能量,當做儲備電源,時不時取出提醒。

我不算喜歡旅行,每次起程都在心中埋怨,怎的勞師動眾,將日用品搬來搬去,舟車勞頓,離開熟悉的版圖和日程,花錢消耗體力....尤其怕沒目的的旅程,研究將去的目的地等於要為大堆未知做準備,但每一次回家,翻看著照片,我總慶幸去過這些地方。而花蓮,我一定要再去,沒目的地再去一次。

(all pictures taken with Canon EOS  650 D, more pictures in pinteres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