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2月 22, 2011

《香港正菜》教會我的事情


早已是曉蕾讀者,報章上讀過她的作品,及後定期瀏覽她的網誌:綠色生活、小貓記趣、新聞隨筆……文章像是信手拈來,輕鬆活潑,生動感人。有幸為她編輯《香港正菜》,首度開會跟她見面時興奮極了,更高興的是知道她文如其人,談笑間充滿正能量和幹勁,總是笑。

在記者行頭內,曉蕾文筆出名好,改她的文章不費功夫,更能從她的行文裡學習到如何深入淺出,帶領讀者了解種種關於農業種植的知識。製作《香港正菜》期間,曾到曉蕾家裡開會,插畫師李香蘭也在一起。原來她倆是鄰居!我們一起享用曉蕾沖製的花茶和點心、探訪她的秘密花園,像是悠閒聚會多些,怎也不像在辦公。曉蕾寫的人和事也是她的生活──她身體力行,滿園花草都由她親手栽種,隨口唸得出每種植物的名字和特性,每次她訪問農夫之後,都從田裡取些種子或枝節,移植到自家花園內,延續他們的成果;於是滿園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分享。人和自然的關係,是如此和諧。

書推出後辦的一次「農田樂」也令人回味,大早約好記者朋友們一起到田裡去,探訪《香港正菜》的被訪者之一危舅父,聽他分享農父生涯,如此活動大大滋潤了「枯乾」的辦公室生活。那天正值秋天時分,天高氣爽,太陽的溫度彷彿仍留在我皮膚上。實地考察,看著植物們賣力地生長,結成瓜果回報農夫的辛勞,令人鼓舞。

共實只要細心想想長途運輸糧食的成本和代價,誰都能立刻意會本地農業的重要性,是什麼令我們發棄了本地出產的蔬果,只能被動地接受街市菜販的選擇?是記憶弄人還是怎的?總覺得現在的菜「沒有菜味」,只剩得腍和甜,何解?何解某些蔬果好像消失了?是市場不再供應?還是因為家傭只懂得買芥蘭和菜心?這背後牽涉了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,有待進一步討論,但你是否仍記得,幼稚園時老師教我們用紙杯種綠豆的經驗?看著小豆豆冒出新芽的那種歡欣,是那麼實在。

有些事情,不知是我們選擇性失憶還是真的忘記了,讀過蔣勳的《美的曙光》,對他引了《易經.繫辭》的其中一句話印象深刻:「安土敦仁乎,故能愛。」城市生活使我們漸漸不再親近泥土了,不再種植,不再知道每粒種子的外殼包含了最柔軟的東西,而它能發芽,成長,延續生命。曉蕾的《香港正菜》正正要告訴大家,若我們的雙腳能安定在泥土之上,知道生命的生生不息,知道世界原是一個生命的循環,便能重拾對土地的情感,然後懂得愛。

這是為三聯網站寫的編輯手記,拖了良久,在此更正了兩個錯處。

另外,曉蕾最近做了《6issue》,是一本香港難得有的綠色生活雜誌,有些人覺得它淺,水過鴨背,又有人話講環保就不要印雜誌啦等bullshit,我仍然覺得做得很好,值得支持。君不知道,連一向入書揀擇的誠品都有得賣,是我們的驕傲,不是說哈台或什麼,是人家環保方面做得比我們好得多,這是一份肯定,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曉蕾的出版物,賣得好的話,才能繼續找資金辦下去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