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月 19, 2011

燒飯記

等不及姐送的飯煲,渴望吃熱騰騰的飯,醃好材料往山下買米,在雜貨店裡米可以斷斤買,三斤廿一蚊算是好的品質了吧,我不知道三斤有多少,只能詢問,他們用手比一比大概的份量,很適中,掏出廿一蚊,支持一下小店之外,也不怕吃不完一大包養蟲,以後若帶個盒去,便連膠袋都省回。

一早盤算要弄煲仔飯,炭爐連同瓦煲一併買下(才六十蚊!是街外一餐飯的價錢),我不是痴線的,只是覺得廟街大排長龍的興記很難吃,飯多餸少豉油又不甜,而且我最中意買這些架生了,雖不懂烹飪,家家酒卻很愛玩,我又怕sad,若下一代以為飯只能用飯煲煲,自己至少要學會「燒」飯吧好使它能傳承下去,若停電都能使出這下省手有嗒飯落肚。

早幾天他非常認真的告訴我,要開始儲備糧食了,除了因為天災農作物失收,世界隋時會打仗,人類歷史從沒試過太平超過六十年,這是首次。若是打仗的話,其餘的還可以種,吃素沒問題,雞蛋的來源倒是斷了,不如養雞?他媽媽知道我們有地方,原來也提議我們養雞,這樣雞可以隨處走,既可以天天下蛋。可惜我們的政府不准養,禽流感?雞若不困在籠裡便不會瘋狂傳染吧?能隨處走也會很健康吧。要是能養,倒要請教父母親。我們的危機意識,嘿。這其實亦是其中一個我們搬到山上的原因。




餸菜很快便預備好,網上讀到些文章教人開煲,照辦煮碗,煲底抹點油慢火烘烘,懷著希望此煲能長此用下去的心。透爐時我們討論,要是能連炭精都省下便好了,那倒是要用柴,柴火煮食,聽上去更環保更回歸自然,且柴枝滿山都是,不費一文,不排除有天我們會漫天拾柴,順便探險。

因為不會自動跳製,我們都蹲在地上細心看顧爐火,不時煽煽,十分緊張飯何時熟,待飯滾時下菜、臘味和雞件,減少炭量轉成細火,當這些都不能再依賴爐頭的按鈕,便變得有很多心思在裡頭。飯最後弄好了,我們在園中吃,明火煮的飯美味非常,他說有飯氣(江記?),可惜欠了飯焦,可能因為我們心急,期間打開煲蓋一百次,更不小心燒焦了一個墊子(!),但這些都無損這次愉快的煮食經驗。

他後來提議我寫下這個食譜,我想寫的倒是這些細碎的事情和自省。原始和文明的中間原是一個過渡,若是斷了,我們便只能變得無知和依賴;只能依賴父母、家傭和電器,到這些都沒有後,能怎麼辨呢?早點學會這些,變得獨立,便不用捱街外貴夾唔飽的飯了。

沒有留言: